一、创作背景与立意
《致橡树》的创作背景与立意,舒婷自己曾有说明。她说:“实际上,这首诗的产生既简单又普通。”
舒婷
那是1975年,她23岁时,归侨老诗人蔡其矫游鼓浪屿,到她家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老诗人说,他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有三种类型:有的漂亮,却没才气;有的有才气,却不漂亮;有的又漂亮又有才气,可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很难。
舒婷听了,很不以为然。她认为,老诗人这是大男子主义的做派,是一半现代一半封建的性别观念,是对女性的压抑与束缚,而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互补的,而不是依附关系。
当晚回家后,她就以此立意,写了《橡树》诗,表达自己的思想,第二天,tp钱包交给蔡老诗人。
归侨诗人蔡其矫
老诗人看后,大为震惊。不久,他北上京都,将《橡树》带给艾青、北岛看,老诗人艾青非常喜欢,并亲笔改题为《致橡树》;青年诗人北岛深受感动,热心地抄录两份,一份张贴在北京西单的诗墙上,一份交给《诗刊》编委邵燕祥;结果,邵老诗人大加赞赏,将《致橡树》刊载在《诗刊》79年第4期上,并以编辑名义向舒婷约稿,这样,就有了同年第七期《诗刊》上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与《这也是一切》。而第二年,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便获得全国诗歌优秀奖。
大家知道,那是一个崇尚文化、诗风荡漾的时代,她的诗一经发表,便誉满京华,并引起全国轰动。从此,普通工人舒婷,一下子跃为年轻的女诗人,成为我国诗坛上冉冉升起的—颗耀眼新星。
诗人邵燕祥与艾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