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命子迁》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这部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史学巨著,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遗业,完成“通古今之变”的任务,奉献一生精力而著成的。
汉武帝元封元年,汉武帝赴泰山封禅,通过祭祀天地,宣称受命于天以巩固统治。在封禅之典上,太史令应承担重要职责,然而,汉武帝信任方术之士,太史令司马谈却被滞留洛阳,未能参与其事。这让司马谈感到既羞又恨,悲愤而亡。在临终前,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对儿子谆谆嘱咐:“自《春秋》以来的历史近乎空白,汉王朝建立以来的历史也没有好好编修,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自己作为太史令感到非常恐惧,希望司马迁一定要继承遗志,撰写一部史书。”司马迁答应父亲:一定竭尽所能,在父亲撰述的基础上,完成史书的编修。
汉王朝建立以来,虽着手进行文化重建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搜集了不少书籍,但国家的重心在经济建设,不仅典籍缺乏必要的整理和研究,而且自孔子撰著《春秋》以后,从鲁哀公十四年至汉武帝时期,长达四百年的历史,居然没有一部经典的历史著述,以致当时学者对于先秦历史及诸子百家之学多不熟悉。
对此,司马谈感到极为担忧,tp钱包官网下载他认为自己肩负着两项重大的时代使命:一是梳理先秦史实,编撰一部史书;二是辨疑释惑,总结先秦诸子之学。由于经历秦代焚书和秦末战乱,留下来的史料极其有限,编撰一部可信的通史,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司马谈没能完成这部史书就含恨而终了。
好在司马谈很早就有意识地培养司马迁的史学才能,希望通过父子接力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的指导下习字读书,父亲还让他从事农耕、游牧,切身体验生活的艰辛,进而感受历史的沧桑。十岁时,司马迁便已能阅读《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二十岁开始游历天下,还曾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鄱、薛、彭城体验孔子与门徒所遭受的困厄。司马迁通过实地考察历史古迹,采集历史传说,开阔了胸襟,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历史体验,为后来编撰《史记》打下了良好基础。
司马迁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潜心修史。然而,因为李陵事件,司马迁触怒了汉武帝,惨遭腐刑。受刑后,司马迁无怨无悔地搜罗天下散失的遗闻旧事,辨析史实,考究历史成败的原因,探索朝代兴衰之理,终于撰成《史记》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名著,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司马迁也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圣”。司马迁能创作完成这样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与父亲司马谈的遗训和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有着莫大关系。(凌文超)
来源|廉洁从化( 文字摘自卞宪群编著《卞宪群评点传世家训》)
(中国方正出版社,2021年3月第1版)
司马迁汉武帝孔子司马谈史学发布于:北京市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