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tp钱包下载 > tp钱包下载 >

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实现持续增收?|关注2022

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实现持续增收?|关注2022

2022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严守两条底线”:即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强调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000061)供给,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完善落实监测帮扶机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2021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真正意义上的开局年。在今年两会上,如何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三农”话题。

岷江村在种粮食的同时,发展大田景观,成规模的油菜花田吸引了不少人到乡村旅游。受访者供图

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2月份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以来,“三农”工作克服疫情灾情叠加等不利影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唐仁健表示,尽管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在粮食问题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吃饱到吃好,从米面油到肉蛋奶,消费结构还在不断地升级,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的态势,结构性矛盾又不断凸显,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同时资源环境的约束也在加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全国政协常委、黑龙江政协副主席赵雨森说,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不能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确保耕地面积不减少,粮田必须是良田。他同时表示,目前种粮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人口占比较大,影响人均种粮收入。要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一方面要通过提高城镇化率,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要通过规模化经营,打造农产品品牌,提升质量和经济效益。

如何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做出了一系列部署,包括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划足划实永久基本农田,切实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 “非粮化”。

粮食归根结底要靠农民去种,农民种粮能赚钱,国家粮食就安全。唐仁健介绍,今年农业农村部将推动健全农民种粮收益保障机制,力争做到政策保本、经营增效。政策上,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经营上,聚焦关键薄弱环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带动小农户提高种粮综合效益。

发展特色产业来“留住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加强劳务协作、职业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勋花对去年一年来的乡村振兴成果感受颇深。“虽然去年还是受到疫情影响,但我们农民的收入在持续上升。”陶勋花说,据2020年底统计,岷江村村民人均收入35000多元,去年底的最新统计,人均收入超过了37000元,上涨了两千多元。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陶勋花。受访者供图

她介绍,目前乡村振兴主要问题还是要通过产业留住人。中国广大农村的现状是人口流动比较大,青壮年外出是农村共性的问题。岷江村作为成都周边的农村,着力点还是发展,“要有项目,通过发展把农民留下来。只靠种地是留不住人的。”陶勋花说,所以这两年岷江村大力在原来一产(农业)的基础上不停“做加法”,种粮食的同时,发展大田景观,成规模的油菜花田、麦田吸引不少人到乡村旅游,同时通过多种模式发展三产。

岷江村主要以花卉苗木种植为主。在陶勋花看来,有着花木种植优势的岷江村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但要让岷江村走出一条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还必须做好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近年来,陶勋花带领村民发展“小而美”的创意农业,利用苗木资源制作精美的工艺品,让苗木工艺走进老百姓(603883)家里。村里也建成了多个乡村旅游项目。

同时村里还建立了居家灵活就业实训基地,引入社会资本,壮大村集体经济。互联网有效解决了农民信息相对闭塞的弊端。一些互联网公司进到村里,不仅帮村民把农产品卖出去,一些村民还学会网上推广“农家菜”,张大爷家的豆花儿、李大姐家的回锅肉等产品都受到城里人的喜爱。

“乡村振兴重点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提升村民的参与度。”陶勋花说,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口袋”鼓起来,tp钱包还要让老百姓的“精神”富起来,包括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各方面共同发展。

岷江村成规模的大田景观。受访者供图

壮大集体经济让产业兴旺起来

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乡村振兴“三项重点”,即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发展方面,重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

在全国人大代表、山西汾阳贾家庄镇贾家庄村原党委书记邢利民看来,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定要抓住产业,让多个产业都兴旺起来,才能支撑起集体经济。

据介绍,贾家庄没有什么让人眼热的矿产资源和地理优势,历史文物、文化典籍不够丰富,光靠农业来致富也不现实。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和地方出台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

根据自身特色,贾家庄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建材制造、特色农业、彩印包装、粮食仓储等多个产业。如今,文化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集体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每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在今年两会上,陶勋花也带来了建立村集体资产管理运营体系的建议。近年来,随着乡村的“撤扩并”造成部分乡村形成大量的集体资产的荒废和闲置,集体存量资产盘活将成为“乡村自主造血”的重要载体。

但目前存在集体资产规模指标稀缺,有地难用;集体资产建设用地缺乏明确建设管理办法;集体资产运营管理偏弱等问题。

她建议,首先让集体资产“多”起来。在守住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前提下,在集体资产确权“能确尽确”的基础上,允许乡村作为最小单元撤并散乱的闲置农房及设施,能很大程度上解决有地没法用和有用没地的局面;其次,让集体资产“明”起来。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闲置宅基地和集体资产基础数据库,出台集体资产盘活利用政策体系,为集体资产盘活消除障碍。同时,允许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资产管理平台,统一收储、开发闲置农房,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争取公共财政以“投改股”形式与民营资本的项目结合,搭建“村集体+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可持续经营的模式,让集体资产 “活”起来。

岷江村发展民宿旅游,建成了多个乡村旅游项目。受访者供图

教育提升为乡村振兴带来源头活水

全国人大代表、昭通市鲁甸县文屏镇中心小学校长甄兰芳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在她看来,乡村振兴需要依靠大量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的提升,“乡村教育振兴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头活水。”

近32年来,甄兰芳一直奋战在教育扶贫一线。去年2月份,她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光荣称号。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甄兰芳看到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们通过教育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然后再回到家乡做贡献。“教育扶贫不仅让孩子们掌握了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他们回馈了家乡,让家乡变得更好。”甄兰芳告诉记者,文屏镇中心小学有一名毕业生,大学毕业后从事建筑行业。当听说母校要修建一个足球场,当即回到家乡,“这个孩子是用情怀来建设母校的足球场。所以当工程竣工时,这里成为鲁甸县最好的球场。”

尽管近些年乡村教育有了明显进步,但还存在难题和短板。甄兰芳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广大乡村学校普遍反映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因此,她提出《关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保障经费的建议》,现已得到良好落实,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经费由原来的每生每年600元提高到650元,初中阶段的经费由原来的每生每年800元提高到850元。

甄兰芳还建议,从国家层面对乡村学校在教学软、硬件的投资上有所倾斜和照顾。她告诉记者,“双减”政策实施后,全国各地学校在课后延迟服务方面花了很多心思,尽其所能创新教学方法,但对刚摆脱贫困的乡村学校来说,仍存在教学硬件跟不上、教学设施不配套的问题。“比如部分乡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使用的仍是十多年前的电脑,电脑坏了修、修了坏,资金投入很大。”

此外,乡村学校的师资力量依然不够,音、体、美专业教师缺乏。甄兰芳表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学校想出一些办法以解燃眉之急。比如,通过中学和乡村小学“牵手”的方式,请中学的音乐老师到乡村小学任教,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同时,寻找社会教学资源给孩子们免费上课。针对体育老师相对缺乏的问题,文屏镇中心小学还外聘两名体育老师,教授足球和网球课程。

今年,甄兰芳围绕“双减”广泛深入开展调研,撰写了“‘双减’背景下如何减轻教师工作压力的建议”。她建议,创新优化人事管理机制,在编在岗教师合理调配和优化,教育部门建立编外优秀“人才库”,通过这种方式为学校补充新鲜血液,激发教育事业的内生动力。

同时,学校要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突破口,发展信息技术,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设备,引进安全、先进、智能化的电教设备,推进教育现代化。这样既可以满足教师多样化的教学需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智慧互动教学的突破创新。

新京报记者 陈琳 吴婷婷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王心